新闻动态

毛泽东同窗好友郭梓材,生活困难寻求帮助,毛泽东先后回信11封_工作_原则_友人
发布日期:2025-05-23 17:40    点击次数:196

新中国成立后,远在湖南湘潭的同窗好友郭梓材给在京的毛泽东写了一封信。

除了庆祝当下的解放事业外,还向其表明了现在的情况:

经济十分困难,希望可以提供一份工作谋生

信封送达时,毛泽东正在办公室和友人交谈,秘书便放在了桌子上。相关工作布置结束后,他打开了这封信,无奈地摇了摇头,随即委托秘书拿来了纸笔,给郭梓材回信。

郭梓材日盼夜盼,终于在1950年8月收到了回信。

满以为是安顿好的幸福生活,谁曾想一盆冰水从头上浇下:

不要来京

展开剩余82%

“从小玩到大的发小,现在自己好了,这点忙都不肯帮,至于吗?何况当时革命的时候,我还资助过,难道真忘了两个人当初的交情了吗?”

直接奔主题,诸位可能觉得有些陌生,那咱们先来聊一聊郭梓材这个人。

两人结识的时候,毛泽东才13岁。

因为双方父辈的交情较好,为两个人的友谊打下了基础

双方同在一私塾读书,但毛泽东的脑袋绝对比郭梓材要灵活。加上前者喜欢看书,许多东西给后者讲得头头是道,郭梓材也将其称之为“润之哥”。

1910年,两个人一同步行到湘潭报考高等小学,本以为同窗友谊还能继续,谁曾想毛泽东因为年龄问题被“

卡到门外

”,他只能去另一所小学读书。

封建糟粕思想一直在侵害着当时的百姓,毛泽东厌倦了这一切,他想要改变当时的情况。

时间总是在无形中流逝,两个人志向不同也各奔东西,但丝毫不影响两个人的感情。

次年辛亥革命爆发,毛泽东毅然响应号召,先后到各地发表演讲,只为唤醒当时的百姓。

后来他联系上了郭梓材,双方都加入到了新军当中

本以为这是好日子的开始,谁曾想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,所有人的心中都愤懑不平。从这个时候开始,郭梓材和毛泽东离开了这个地方,弃笔从戎拯救国人。

自身学识的欠缺,让毛泽东有了重新入学的想法,湖南省立第四师范预科班向他抛出了“橄榄枝”。当时的老师为杨昌济,即毛泽东第一任妻子杨开慧的父亲。

一次偶然的机会,郭梓材开始在一家点灯公司担任会计,后来更是入了股。

以当时的生产力和购买力去看,这些钱维持全家人的生计不成问题,郭梓材也有了一定的积蓄

不过这并不是他的内心所想,在任职期间,多次以公司名义作掩护为毛泽东提供物资。这些资金全部是自己的存款,郭梓材也从未有过怨言。

就这样,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,郭梓材绝对功不可没

现在郭梓材向毛泽东提出了这样的“帮助请求”,从常人的角度出发也是情理之中,可为什么拒绝了他?

在写这篇文章之前,笔者特意搜了一下这封信的内容:

北京人浮于事,吾兄工作问题,还以当地熟悉吾兄情况的友人筹谋解决,较为适宜。

新中国虽然建立了,但天下始终是百姓的,自己绝对不能失去最起码的原则,“

个人主义

”必然要不得。想要谋求工作,最好还是在当地找一些朋友,这样才较为合适。

毛泽东征战半生,结识的友人自然不在少数。郭梓材能想到这样的方式,难道其他人就想不到吗?

毛泽东在当天先后寄出了五封信,都是谢绝这些人的

帮助请求

”。

很多人认为这未免难过不讲情面?但公私之间那道原则永远不可逾越。

据说后来郭梓材病重,毛泽东还先后为他寄去了5封信件,全部都是钱财。

12年期间共寄了1700元,这些钱财全都都是毛泽东的稿费收入,可想而知他是多么有情有义有原则

我是大眼,感谢您的阅读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相关资讯